<strong>晴翻千尺浪,风送万机声
日出万匹、衣被天下
纺织企业生产忙。李向前摄
自2014年由“华芳纺织”资产重组变更为“嘉化能源”以来,公司业绩连续九年稳定增长。
全国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
但是,历史是见证者,也是淘沙人。在历史的洪流中,蚌埠纺织工业被大浪淘去多半,余下幸存者无多。这种短期繁盛、急速败退的局面,在今天该如何解读?
10月15日,研修班学员先后走进张家港优秀纺织服装企业龙杰化纤、东渡纺织集团、华芳集团、联宏纺织参观学习,切身感受张家港本地优秀企业生产运营现状,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,深入了解企业的研发创新模式、人才培养模式。在参观调研过程中,湄公河五国学员代表同企业负责人展开广泛交流,探讨更深入的合作模式。
企业效益有所下降
广泛交流持续进行
沙钢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,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。一直以来,沙钢都在不断加快创新的步伐,研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产品、新工艺。成功开发高强抗震钢筋,技术水平国际领先,产品国内首创;开发的桥梁钢先后应用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、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……
联宏纺织董事长、总经理查小刚也表示,一直以来公司专注于研发创新,注重“产学研”合作,将人才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,目前公司拥有150多人的技术团队,形成了一支素质高、业务精的高层次研发队伍。
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正凸显出苏州纺织业的强大实力
张家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局长
技改提升智能化水平
说这话的,是蚌埠民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斌。1982年,在蚌埠纺织最辉煌的那个年代,他一头扎进了时年尚在筹建中的蚌埠第二纺织厂,从设备技术员起步,直至走上厂长之位至今,守着工厂不曾离开半步,硬是从一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熬到了花甲之年。
1958年,国家投资1261万元在蚌埠建设安徽第三纺织厂(后称蚌埠纺织厂),不仅完成了国家层面的纺织工业战略布局,更开启了蚌埠纺织工业的元年。
这,不仅因为华芳集团具有“中国500强企业”、“毛纺产量世界第一”、“棉纺产量世界第二”的亮丽标签和雄厚实力,也不仅因为落户五河的41万锭棉纺项目超出了在此之前蚌埠所有棉纺项目的总和。更重要的在于,它背后的“向心力”效应以及先进装备、精湛工艺和广阔市场的支撑,提升了蚌埠以五河城南工业园为平台和载体,重振纺织工业的信心。
数据显示,2018年,五河县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56.41亿元,经营(销售)收入比重已经占整个园区总产值的三成以上。
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生物化工制造的企业,丰原集团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,全面掌握了乳酸发酵、提取、聚合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,眼下已进入推动这一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。
具体到2025年,纺纱规划形成PA56纯纺及混纺功能纺纱规模30万锭,年产值12亿元;面料规划形成针织2.5万吨、梭织2.4亿米,实现年产值110亿元;非织造布规划形成9000吨生产规模,实现年产值3.6亿元;终端产品规划形成服装4000万件套/年、家用纺织品1800万件套/年、运动抑菌袜5400万双/年、产业用纺织品10万吨的产业规模,实现年产值207亿元。
相反,曾经到蚌埠取经学习的安庆纺织厂,以及与蚌埠第一毛纺厂有着同样粗毛纺背景的江阴第三毛纺厂,却凭借极强的韧性、精准的预判和开拓创新精神,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——前者叫安徽华茂集团,是一家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,拥有棉花、纺纱、织造、印染、服装及服装零售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,后者已经华丽变身为国民服装品牌“海澜之家”。